王福重 | 经济 投资 赚钱 读书

英年早逝的原因主要是精神压力过大,而非劳累或身体疾病。优秀科研工作者因自我要求过高,面对多重考核与期待,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建议降低期望,关注边际效用更大的事,如个人生活,避免过度追求极端成功,学会适当放松,减少焦虑。

最近一位教授去世,还是杰青,不到50岁。很多人不知道杰青的意思,这么说,就是大学里科研最厉害的人,院士的胚子。

这样令人痛心的悲剧,并非个别,有的才三十来岁,而成了一种现象。与其说是因为劳累,莫如说是精神压力太大。身体没有严重基础疾病,累点也不至于如此,更忙碌的人多了。精神压力才是主要的。

都这么优秀了,压力在哪里?自我要求太高了,更高的成就,更高的荣光,更多的论文发表和科研项目等等。一旦入轨,就有无形的力量推着你,来自学校的考核,同行的评价,弟子们的期待,自己的理想或者幻想等等。说到底期许太高了,精神还能不紧张痛苦?

贪婪不是一个好词,什么叫贪婪,停不下来便是。

建议是,要大大降低这种期望。很多人主观上严重放大了自己工作的意义。实际上,即使做了教授,院士,你的研究成果极不可能给人类认识世界提供真正的帮助,这基本上是天才才能干的事,辛苦不起作用。说的客观点,专家教授们的科研基本也就是重复已有的东西。

在已经很成功的基础上再给自己增加压力,能获得的进展或者价值是很有限的。好比你已经吃了几大盘子喜欢的菜,再多吃也咂不出更多味道。应该转而关注边际效用更大的事,比如吃喝玩乐,相当于去吃别的菜。

只追求吃喝玩乐的人,身体好得很,因为他吃吃喝喝的欲望,总归不大,容易满足,满足了,精神就不会有焦虑,就总是活蹦乱跳的。他们没有高的理想。但也是一种人生可能,存在即合理。

莫言说(大意),不要追逐极端的成功,给后代留点空间,退一步,卖个破绽什么的才好。有点迷信,但也有点道理。

脑力工作,甚至比体力劳动更辛苦,更需要适当放松和排遣,跟不应自寻烦恼。你最爱的不应该是论文和项目,而是自己,不要作践了伊。

如果多想想人生最后的结局,所谓意义,其实是没有的,都是一场空,别太着相才好。💸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