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兰·罗素,就是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写《西方哲学史》和《数学原理》那位大哲学家。他说,人类工作有三种,一种是苦力,也就是让地球表面的物体相对位置发生改变的人,类似于咱们中国人说的修理地球。一种是监工,不直接干活,而是监督前者。苦力自然辛苦,但收入却不如监工。最后一种是上层人士,似乎什么也不干,但生活最好。
奇怪的是,上层的人,最喜欢倡导苦力。令人失望的是,越艰苦劳作的人,越是穷困。就如有人开玩笑说,只要你想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
罗素的建议是,减少干活,多点时间闲暇,生活才会更幸福。在他看来,干活没有那么重要,失业也没有那么可怕,对失业和经济危机的恐惧,源于对职业道德的崇拜(当然职业道德必须有)。
怎么理解罗素的话呢。
人的时间是固定的,要么用于劳动赚钱,要么用于不劳动(闲暇)。究竟多少用于劳动、多少闲暇,每个人不一样。经济学理论说,因为闲暇没有收入,所以闲暇的机会成本,就是失去的这些收入,这就得看你对劳动和闲暇的偏好或者那个更要紧。比如低收入者,要紧的是增加收入,闲暇太奢侈了,或者太贵了,而劳动的机会成本则很低,呆着也是发愁日子怎么过,不是享受。理性的选择是更多劳动,更少闲暇。
有钱人不一样,钱的效用低,这时候,再增加劳动,虽然收入也增加,但是,增加的这点收入,吸引力不大,因为本来已经不缺钱,更有意义的可能是和家人聊聊天,娱乐一下,去工作,就损失这些效用,应该减少劳动增加闲暇。
罗素的建议有点极端,他让没钱的人更少劳动,更多闲暇。在罗素看来,只要饿不死,就别干活,生活才更幸福。你看看,哲学家就是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很多人上学的时候,讨厌学习。后来就去工地搬砖,挺辛苦。但想对说比学习的艰苦劲容易忍受。很多辍学的人,问为什么不上了,他们一般说脑子笨,学不会,不如打工简单。
人活在世上,要想更有尊严,就要做更难的,更费脑子的事情。就像罗素,自己是贵族,也特别勤奋,八九十岁还在写哲学史,是很勤奋的,当然是脑力上的勤奋。
所有劳动都应该得到尊重,但真正改善人类生存状态的,还是脑力劳动,比如学术研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宋真宗说的,现在差不多还是这么回事。
休息是对人重要的,很多忙碌自认为有价值,实际上没有意义,是浪费生命,不如休息,体会生活本身的乐趣,不辜负大自然的美意,静下来体会生活的意义,也想想人生的方向。
俗话说,碌碌无为,整天忙忙碌碌的人,是不会有大出息的,生命需要严肃的审视和思考,这是苏格拉底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