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结构经济学最核心的一点是,政府应该而且能够识别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进而比较优势,并依此进行产业结构的构建和调整。
不管加了多少马甲,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不过就是在对过去四十多年中国经济成功原因误解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可行论。
在大约一个世纪以前的米塞斯和兰格那场著名争论中,这个问题早已经有定论。简单说,因为知识是分散的或者分工的,脱离了以个人产权为基础衍生的价格体系,任何强大的机构,包括借助大数据云计算,都无法进行经济计算也就是模拟价格体系,而必然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整个经济的失败。比较优势的确定确同样涉及大量信息,同样不可计算,只有靠企业家在实践中摸索,试错,总结,才有可能成功。
计划经济的失败,早已经是巨大的历史存在和人类最大的惨痛教训之一,它貌似暂时的成功是一种假象,如前XX的某个时期。
相反地,中国经济过去四十多年的经济快速成长和巨大进步,不是因为什么计划指导或者产业政策,而是改革开放,也就是由集中的计划机制转向分散化决策的市场机制。认为这巨大功绩应属于调控或者产业政策,或者林毅夫所谓的“有为XX”是犯了后此谬误。即A发生在B之前,A就是B的原因。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最知名的应用,是建议吉林省发展轻纺工业,这是他们(课题组)对吉林省进行的比较优势计算结果。吉林省花了不少经费,敢问这钱花得值吗,吉林真要大力发展纺织业吗?真搞一定失败!
虽然新结构经济学没有公开否定市场机制,这也是一种马甲,但它对有形之手的迷恋服膺却是毫不掩饰的。而这正是它令人忧虑之所在。
林毅夫没有计划经济的亲身经历,改革后由台湾地区泅渡来到大陆读政治经济学,后来去“淡水学派”大本营芝加哥大学学习,但他没有因此坚定对市场机制的信心最后反而留恋计划的作用,有点匪夷所思,考虑到他的经历和个人地位的变化,又不是不可理解。二战后几乎整个欧洲都想改弦更张搞计划经济,包括爱因斯坦和罗素在内的知识分子也认为计划经济可能优于市场机制。哈耶克正是为此写作《通往奴役之路》而发出警告的。
林毅夫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理论可能影响决策,更会影响青年学生。据说在北大堂而皇之地成立了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这就很令人担心了,不好好学习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的现代经济学体系,反而学粗制滥造的所谓创新理论,是何道理?!只要走向世界,这些本来很聪明的年轻人肯定会后悔的。
经济学不是不要改进,但不能违背已经被反复证明正确的基本理论逻辑,更不能不顾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至搞成民科。在我看来,新结构经济学就类似民科,尽管始作俑者和主要代表都呆在象牙塔。这样的开宗立派是一场闹剧,实际上它也不是创新而是创旧。
多年前,林毅夫和张维迎围绕产业政策是否有效展开过一场辩论,说实话,林毅夫逻辑混乱,罔顾事实,按我当时的说法是张维迎埋葬了林毅夫。但看那时以至今天的网上评论,多数人居然认为林更有道理,赢了张。让我想起有关中医是否有效的辩论,这样的辩论本不应该在现代社会发生。但这样的土壤,争论地球是否围绕太阳转都是可能的。利用这土壤是不厚道的。
有人会说,林毅夫写了那么多书,论文,还去过剑桥马歇尔讲座,那么多头衔,怎么会说错呢?这不奇怪,很多很有名的科学家还迷信人体特异功能呢。反驳这些违背常识的错误,不需要高深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不管是谁,为计划理论张目,都是有害的,应该受到批评的。提醒世人警觉谬种流传是经济学界严肃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