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从姜萍事件中得出什么结论

姜萍同学这个事情,被怀疑很正常。比如竞赛是阿里达摩院主持的,不是严格的国家级竞赛,当然更不是世界级,尽管有几位很厉害的顾问坐镇,有海外名校华裔或者华人学生参与,它依然不过是一个民间机构组织的不规范活动。说姜萍得了世界第十二名,是媒体小编的意淫。

特别是它是开卷的。如果高考开卷,你怀疑不怀疑别人的成绩,服不服气?开卷即意味着非本人独立参与的极大可能。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最重要的考试都是国家专门组织的闭卷考试(如高考和考研)或者要经过严格审查(如博士入学或者国外大学入学考试)呢?

中国历史上,科场舞弊技巧从来就没停止过创新,朝廷对其打击也从来不遗余力,因为科举太重要了。相对于科举(以及正规考试),阿里的这次竞赛不过是一个娱乐项目而已。

再比如,从题目难度和范围看,需要系统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拓扑学等并很好掌握才能取得好成绩。即使大学数学系学生,也得大三大四或者研究生阶段才能学完。姜萍什么时候完成的课程学习呢?

当然。凡事也有例外。但事出反常,如果不怀疑,那才不是正常。

怀疑归怀疑,我觉得这个事不会有定论。参与的方面太多了,而且目的各各不同,水已经彻底搅浑。

有民科人士的欢呼,民科的特征,是把深邃的科学降格到最浅显层面认知,以为不过就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明白的直觉。民科也是对无法进入真正科学殿堂的深深绝望,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怒情绪的产物。

如果有一个普通人,把这些高大上的世界,非常偶然地,戏剧性地,乃至于半真半假地,掀开了一角给大家看,对普通大众的冲击力,就非常大了。似乎一下就缩短了和那个神秘世界的距离,觉得不过尔尔。

你看,中专生得了靠前的名次,和世界一流名校的精英出现在一个榜上,消解了世界学府的神秘,给根本无法望其项背,几辈子也找不到门的人是多大的鼓舞啊。姜萍的成绩表明,那些高不可攀的东西,变得完全可攀,够得着。以前的崇拜和恐惧少了很多啊。

也有媒体喜欢猎奇博取流量利益。就好比以前的很多传奇,牛郎和织女,董永和七仙女,卖油郎独占花魁。它们都是穷困潦倒文人的意淫。很容易流行,因为屌丝数量巨大。互联网时代制造传奇更便利。它们不会放过姜萍这个机会。

但不要激动,我觉得即使这个成绩为全真,姜萍依然赶不上一般大学数学系学生的水平,更不用说和一流大学的比了,那些人会的可不只是这几道竞赛题。姜萍和研究数学,还隔着很长的路。

我对姜萍同学的建议是,你比一般人聪明,特别是又喜欢数学,有起码的天分,希望以后有机会以同等学历考取研究生,从事喜欢的数学研究工作。

对于社会,我觉得一个基本结论应该是,要想在高级专业特别是学术领域有所成绩,必须读大学,否则没有任何指望,时代业已如此。而不是不上大学也能行的结论。

哪有那么多传奇。💸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