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能过剩论今年在国际间很流行。
意思是中国制造产出占世界总需求量的比例过高,有的达到或者超过100%。比如空调,光伏产品等。这样就对其他国家的有些产业和就业等构成压力。
其实这大体是正常的。
1500年,全球化就开始了,美欧一直举着自由贸易的大旗。日韩等后来加入,中国只是赶了末班车。没成想后来居上,学生超过了老师。
经济学理论早就证明,各国发挥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可以让全世界人们福利增加。
WTO的原则就是把关税尽量取消,让货物在全世界畅流无阻碍。
这些加起来的一个可能的结果是某些国家的产量就可以供应全世界,而不是自产自销自用。从某些受损国家或者地区看,这不是好事。但全球化的意思是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这么看问题,就会不同。
四十年前,这个景象是不可想象的。这都是因为中国顺应时代趋势,实行开放的国策。学习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引进和干中学,逐渐掌握了一般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并有所创新的结果。所以在好多领域。中国制造不但产量最大,而且也几乎是最新技术的,符合世界人们的最新需求,否则就没法出口。
同时国内的改革,如农村承包制,城市化,民营经济的发展,🆚开放相结合,造就了今日中国制造的巨无霸地位。遍地开花的县域制造业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不可低估。它们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劳动力成本低是中国的一大优势。所有产品包括高技术产品,最后全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国劳动力不但数量长期第一,就质量或者素质来说,也是一流的。就勤奋,吃苦耐劳学一点,不是每个地方的人都能做到的。
这就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近几年在劳动力成本已经有所抬高的情况下,很多产业还是无法转移到劳动力资源也比较丰富的例如东南亚地区去的现象。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某些产品存在倾销。倾销是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是赔本赚吆喝。以前对柯达胶卷就有这样的说法。道理上讲,倾销不可能是一种长期行为,经常是一种笑谈。如果中国倾销,那其他国家就更应该大量进口才对,这样迟早会把中国制造击垮。
可以想想,中国这么多人口,不事生产,不去搞制造业,干什么?生活怎么过呢?那不是要回到过去吗。
劳动力素质高也和最近几十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关系密切。一旦世界有技术进步,就能迅速捕捉并且消化吸收。因为我们有大批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而且中国制造的大部分产品的技术不是最新的,技术早已扩散到了全世界,虽然在很多新技术领域中国也排在前列如新能源汽车。所以,这主要拜中国人用心所致。论对赚钱的渴望,谁能与我们比呢。
如果没有全世界的消费者捧场,中国不可能不断扩大产能,这也是消费者自愿选择的结果,消费者喜欢省钱,买物美价廉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提高了世界人们的福利,居功至伟。可能是全球化几百年来的最大成果之一。
须要意识到,中国总产量,很大一部分是外资企业生产的,比如苹果手机。也就是是说,中国产能的获益者并不是只中国一家,而是全世界至少是很多国家。
生产如此大的体量,中国没有足够的资源,中国是缺乏资源的国家,需要从世界各地进口,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所以它也有利于全世界。这是中国制造,也是全世界共同制造。
中国制造的产业链遍及全球,而且部分产能已经在境外,这也是今后的一个趋势。部分原因就是避免贸易摩擦。这是让全球共同富裕的节奏。
当然还有国际环境基本正常的大背景。
认为受到中国产能过剩不利影响的国家应该想一想,自己的比较优势何在。根据比较优势的定义,再落后的国家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比如美国,是靠技术创新引领经济增长的典范。美国能不断出现独角兽高科技巨头,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正是它放弃了很多制造业,如手机,洗衣机,电视机,牛仔裤,甚至汽车等的结果或者另一面。美国正是借此才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自己最拿手的技术创新领域中去。很大程度上,没有中国制造就没有美国的高科技行业的繁荣,以及其他国家的繁荣。
所谓让制造业重回美国是一种天真的想法,是走回头路也不可能实现的口号而已。它真正要做的是,如何更快的进行技术创新。要知道苹果虽然在中国制造,但产业链的最高端在美国,利润大头也是美国,还有日本等。
其他国家的情况类似。
总之,希望大家都加把劲,有点竞争意识,我说的是正常的市场竞争。
不是说中国没有问题,有。比如环境问题,比如劳动者的收入比例低的问题,比如部分地方政府的不当刺激措施等。这些都需要纠正。但主要是市场本身作用的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产能谈不上过过剩。如果以此为借口,增加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是违背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规则的。
时至今日,这么大的制造业体量,中国依然是一个人均收入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不是发达国家,可以说中国进步虽然大但没有占到多大便宜。
有人说中国制造业需要升级,不要扎堆搞制造业。我早就说,如果能够升级,谁不愿意呢,如果能恐怕早就升级了。
所以。对于这个现状,大家只能姑且接受。我相信,时间足够,情况就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