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经济学四大名著之《通往奴役之路》(上)

注:这是我应吴晓波频道邀请做的“经济学四大名著解读”的一部分视频的文字版。因为过长,分两部分发出。

马斯克说,如果只能带一本书去火星,就是《通往奴役之路》,我觉得他说的对。

《通往奴役之路》,英文为:The Road to Serfdom,作者哈耶克,大家或多或少听说过,哈耶克全名叫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1899年出生,1992年去世,是非常长寿的一位经济学家。

生在奥地利的贵族家庭,里边有很多牛人,一个表兄叫维特根斯坦。前些日子刀郎(歌手)写了《罗刹海市》,其中一句,“西边的欧钢有老板,生儿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父亲确实是钢铁厂的老板。维特根斯坦是天才的哲学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是他的影响还是没有哈耶克大。

哈耶克读的是法律,学士、博士都是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的。一生主要工作的学校,都是所谓的经济自由主义重镇,像芝加哥大学、弗赖堡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即LSE)。

1974年,哈耶克和纲尔·缪尔达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两个人的观念正好是相反的,哈耶克当然是一位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相反。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给出的哈耶克获奖的理由大意是,哈耶克在自亚当·斯密以来的所有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当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亚当·斯密开创的自由主义经济传统是一直传承的,哈耶克是一个主要传承人。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实际上,哈耶克不但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我个人认为可去掉之一),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伦理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以及心理学家之一,在好多个学科上都有重大的发现和著作。

除了《通往奴役之路》,他还有《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价格与生产》《货币理论与商业周期》等著作,另外,《货币的非国家化》,是他最后一本经济学著作,被加密货币数字圈的人奉为圭臬。

哈耶克写作《通往奴役之路》,是有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的。哈耶克感觉必须要写这样一本书,因为他认为当时出现了一种可怕的趋势,就是说德国已经走在非常糟糕的道路上。英国虽然缓慢,但是也正走在这样的道路上。这个道路就是集中的计划经济,他认为是非常危险的。

哈耶克目睹了德国纳粹的兴起,德国那时当然搞的是计划经济,但增长非常快。1929年到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哈耶克也对其中非常糟糕的状况,看得非常清楚。另外就是他曾经在1930年代,和他的老师兼朋友⽶塞斯一起,跟波兰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家兰格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就是著名的⽶塞斯-兰格论战。争论的核心,就是一个社会能不能能不能搞计划经济,或者说能不能进行一种经济上的计算,借此把价格体系模拟出来,指导人们的生产跟消费,让整个国家变成一个大工厂。兰格当然认为是可以的,⽶塞斯和哈耶克认为断不可能。

但是二战的时候,英国,法国以及差不多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战时的经济体制,政府非常强有力地控制经济,也就是计划经济,这些做法在战后并没有停止,因为尝到了甜头,觉得很好,不但经济增得很快,而且似乎还解决了失业问题,大家觉得计划经济思想是非常好的。

甚至包括罗素,罗素是维特根斯坦的老师,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是非常伟大的哲学家,大家在网上能搜到罗素给未来的人们的一些话,他拍了视频,说的实在好。新概念英语也选了罗素的《如何变老》How to grow old,读来深受启迪。这个人真是个非常睿智的人,最有智慧的一个著名的大学者。以及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就不是之一了。这些人类最伟大的人物,他们也都认为计划经济是可行的,最起码是一种可取的道路,或者一种可能的选择。

哈耶克更觉得这个问题之严重,以至于他觉得必须要写一本书,以警示世人,尤其是警示英国。因为英国,他认为如果出现了像德国的情况,不会比德国更好,可能跟德国一样坏,甚至更坏。这就是《通往奴役之路》的写作背景,他是有感而发,必须要写。

他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献给所有的社会主义者。他是写给社会主义者看的。社会主义者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人,而是所有有这些想法的人,他写给他们,跟他们一起来讨论。

凯恩斯也很关注这本书。凯恩斯跟哈耶克是一对战斗的朋友,他跟凯恩斯在1930年代也发生了一场大论战。有一本书《凯恩斯大战哈耶克》,战什么呢?争论很多问题,比如说经济周期,也包括政府干预问题。当然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的了,哈耶克是坚决反对政府干预。他认为即使发生大萧条那种糟糕的情况,也不应该进行政府干预,而是等待市场机制自身的恢复。

在这场争论中,哈耶克败给了凯恩斯。为什么?很简单,就像我们说的,形势比人强。因为当时糟糕的状况使得政府不得不出来采取行动,而不是等待事情更坏下去,等待让市场机制的恢复。哈耶克失败之后,就退出了经济学研究领域。哈耶克干什么去了呢?转向法学和政治学的研究上去了,像《自由宪章》这样的伟大著作才写出来。当然后来情况又不一样了,时代风云变幻,使得哈耶克又突出起来了,他才获得了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后话了。

凯恩斯看到这本书之后,给哈耶克写了一封信,他说我在旅行途中看你这本书,说实在的,你在这本书里边关于经济的这一部分,我是不能同意的,但关于道德哲学这一部分我是完全同意的,而且说实话,我看了以后非常感动,我想大家、全世界都应该感谢你提出这样的警示。所以凯恩斯也是比较服气这本书的。

这本书不完全是经济学著作,内容比较杂,包括了政治学、法学,甚至包括心理学,是一个大杂烩,但是它仍然被列为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之一。

我解读这本书,首先要强调的是它跟其他三本不一样,这个书大家一定要带着一种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因为这本书强调的核心价值观,和我们所主张的是非常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所以大家一定有这种警觉。勿谓言之不预。

但是为什么还要学习这本书呢?因为这本书是影响最大的经济学著作之一,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它在某些方面、某些论述上,对我们搞市场经济、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是非常有价值的,非常有益的。

而且这本书引起的争议十分巨大,可以说是一本奇书。奇文共赏之,所以我们也有必要去解读它,有必要去了解它。

对我个人来说,说实在的,第一本也几乎是唯一一本对我整个人生造成最大冲击的就是这本书。大约三十五六年前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脑袋就是嗡嗡作响,那种冲击力直到现在还感觉得到,这本书直击人的灵魂,大家看几页就会有这种感觉。

先说说译本的问题。

可能大家有一个感觉,看翻译作品有感,不舒服。在大陆地区我们看到的是冯兴元、毛寿龙、王明毅翻译的。我看网上有对这个译本的评价,说是翻译的太糟糕,完全就是没有到最起码的水准,有的时候还曲解了原意,号召大家不要读这个版本。但是我的看法是,即使翻译有瑕疵,甚至很大的瑕疵,但是对于一个中文读者来讲,还是能够大略地体会到原作者意思的,大差不差。我觉得也别把一个译本贬得这样低,因为冯兴元他们水平也不是那么差,应该讲还是相当可以的,觉得读一读也可以,问题不大,不行就去读原著。

哈耶克写作的特点是句子特别长,逻辑层次多,而汉语的特点是短句子,汉语最奇妙的是短句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多读英文,因为英文是一种结构化非常严整的语言,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在香港地区,人们经常看到的是滕维藻先生,还有一个合作者,他们翻译的版本。滕维藻先生曾经是南开大学的校长,这个版本只翻译了原书的一部分,当然翻译的不错。

在中国台湾地区,我们看到的是殷海光先生的译本。殷海光对哈耶克的思想非常推崇,殷先生是金岳霖先生的学生。大家知道金岳霖先生是哲学家,逻辑学家。殷海光写了⼀本书叫《逻辑新引》,我觉得最适合中国人学的逻辑书,而且是正儿八经的非常严谨的逻辑学的书。

殷海光先生翻译的《通往奴役之路》,我觉得在华语世界里边是最好的,大家可以去参考。

我现在说内容。

这个书,哈耶克讲了很多方面,我们就挑几个说一说,按照他写作的顺序。

哈耶克首先提出了一种警告,刚才我说了,德国正走在这个集中计划的路上,比较快,然后英国虽然比较慢,但是也上了这个道了,他觉得很危险。这是个什么路呢?是个乌托邦之路。什么乌托邦之路?就是集中的计划,就是计划经济。

为什么我们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这本书,因为哈耶克把计划经济、社会主义、集权经济、奴⾪制、奴役制混为一谈,通往奴役之路,就计划经济是通往奴隶制的道路的意思,这个Serfdom还是他创造的词,是农奴制的意思。这个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他说,计划经济是通往奴隶制的道路,这是本书书一个基本倾向,结论和主题就是这样。

那么他怎么展开论述的呢?第一个他就说经济自由很重要。

对于个人家庭来说,财产当然重要,包括我们宪法也规定保护个人合法的财产,但是在哈耶克看来,个人的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当然还有其他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们也认为个人财产神圣,我们还没到这一步。

财产权力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但是生产的基础,也是道德的基础。因为如果人们没有财产权,没有个人的财产权利,这个权利可以被漠视,可以被任意地践踏的话,财产今天是你的、明天就不是你的,没有一种保障,整个社会的道德就会崩坏。

约翰·洛克已经警告过了,就是说财产权或是经济权利,它不是人们的权利当中的不重要的部分。相反,正如哈耶克说经济权利,也就是所谓的经济自由、个人财产权利,是我们所有权利当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最根本的一条。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经济权利、失去了财产权,所有其他权利都是建立在⼀个沙滩上,它是不会存在的。

而一个社会如果不尊重个人财产的权利,是没有道德可言的。为什么?因为你努力的成果、你的财产可以随便被拿走,你也可以随便去拿别人的财产,请问我们为什么还要守道德呢?就是我就可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了,它们没有被很好地保护,被破坏之后也没人管,那我为什么不去拿呢?如果这样的话,谁还去努力奋斗呢?谁还去尊重别人呢?社会还有什么道德可言呢?那肯定就是一个道德崩坏的社会了。

所以他说,经济权利或是经济自由或者个人财产权利,是我们整个社会正常运行、道德保持的一个根本的出发点,或者是一个基础。除去了经济自由、个人财产权利,谈其他权利都是一种空想啊。因为个人财产权利它经常就体现成为一种对于金钱的所有权,因为金钱是财富的一般代表嘛。

那么对金钱,人们有很多的这种错误的看法。比如说,有人说钱是坏的,你看有些人特别有钱,有些人特别穷,所以说⾦钱是万恶之源。

哈耶克说这是⼀种倒果为因,你看到的有钱、没钱仅仅是一种结果,原因不是这个,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保护个人财产,人们不能很好地运用自己的财产,才使得好多人变得非常穷困。实际上是没有、是不重视金钱,不保护人们所有的财产,造成了贫富的差距,特别是造成了穷人穷困的状况。

他说,金钱本身不是问题,因为钱是向所有人开放的,它对穷人跟富人同时开放。有人认为有钱是万恶之源,这是不对的。司马迁不是说过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得难听点,饱暖只是思淫欲,饥寒就要生盗匪。我们中国人还有一句古话叫什么?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对不对?也就是说人富了之后,富⽽好礼,对不对?所以说富裕也是道德的一个基础啊。

哈耶克说,一个有钱人、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要比一个人得势才能致富的世界还是要好得多啊。

对金钱的看法,传统道德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地方,比如说我们有一句谚语,比如《增广贤文》这些书啊。对,实际上我很推荐大家看《增广贤文》这个书不装,虽然有些矛盾的地方,但是它不装啊,而且确实也写出了几百年、几千年来的人性,大家可以去读。《增广贤文》里边说,“钱财如粪⼟,仁义值千⾦”,刚才我提到的金岳霖先生,就是殷海光的老师金岳霖先生就说,他15岁的时候看到这话,就说这话肯定问题太大了,为什么?因为你想金钱(钱财)如粪土,假定是对的话,看下一句“朋友(仁义)值千金”。千金是什么?就是金钱(钱财)了,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千金是粪土,那相当于说朋友就是粪土啊,从逻辑上去判断这话肯定是不对的。因此大家要多读逻辑学,就可以看到很多的荒谬之处,人性还有很多的流行说法的荒谬之处啊。

那金钱是不是粪土呢?金钱当然不是粪土了,金钱是人类到目前为止最伟大发明之一。而且如果没有货币的发明,没有金钱的发明,人类真是万古如长夜,还像虫子一样地生活,它是非常伟大的。就像菜刀可以切菜、可以杀人,看它是掌握在谁手里边。没有金钱,那些犯罪活动、那些丑恶现象照样在,虽然金钱方便了它们,对不对?

你看现在银行体系、转账体系,有的人利用这个也犯罪啊。就像说美女是祸水,美女本身没有问题。那么就是金钱是个美好之源,它不是个罪恶之源啊,那金钱是一个平等的东西,正确地看待金钱是很重要的,这是他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他讲什么?他讲为什么计划经济是一场乌托邦,而且注定失败呢,很简单他说,计划经济下人们是按照计划来做事,按照中央计划机构预先规定好的东西来做事。它的主要的体现是什么呢?就是把这个资源集中到某一点去。

那这当然出发点是很好的了,出发点非常好,而且甚至是高尚的啊。但是哈耶克引用诗人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是个著名诗人,他写的一句话说,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也就是说怎么样造地狱?你画个图,照着天堂造,最后就造成地狱了。就像有人说通往地狱的路是用鲜花铺就的,你要照着地狱建哪,恐怕你还建不成地狱。

就是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会造成一个很糟糕的结果。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不尊重个人权利,尤其是不尊重个人的财产权利。那么人们就没有道德感,也就没有了做事的积极性。因为你做事的结果,那个财产不是属于你,那我为什么要努力工作呢?所以说它是使人们的道德感消失了,使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丧失殆尽,因此不可能有好的结果,因此它必然失败。也就是不尊重人们的财产权利,是不可能搞好经济的。

有人说那我就不尊重,那不行,你说我们这个社会就不尊重,不是的,我们这个社会也得这样做。

你看我解读这四本书我都没拿,没有字幕,完全靠记忆何自己的理解。我只拿了一本书,就是《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有邓小平同志最有名的一篇讲话,就是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是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致向前看》。

在这里边他有一段话,他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你可以去找这个书,就是在这篇讲话里。那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我们要搞好,我们也得尊重什么?我们也得尊重个人的权利,包括个人的财产权利。

我提到过的承包制的成功,在农村的成功,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最大国家的吃饭问题,那就是因为我们尊重了农民的财产权利。我们有一句口号叫“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过去你是没有自己的,你可以被任意地调走、任意地剥夺,那当然就不会成功了,对吧。所以说我们搞经济,也要尊重个人的权利,计划经济的失败也就在这里,它没有道德。

我说过圈地运动,为什么圈地运动之前英国没有发达起来呢?很简单,英国的草场都是公有的,草场是公有的,大家都去过度放牧,谁也不会去维护那个草场。放牧越多,占的便宜越多,大家都去占便宜的时候,草场就破坏了,草场长不起来,畜牧业发展不起来啊。为什么圈地运动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尊重了人的财产权利。

什么叫圈地运动,就把这个草场圈起来,这一块就是你自己的了,只有你才能放牧。这时候你既要让这个草长得好,你要维护这个草场,同时你也把羊养起来。这时候草场起来了,羊才多了,羊毛才多了,才有羊毛贸易,英国纺织业才会发展起来。当然还有机械的发明了,纺织机的发明,这些东西的共同作用了,但是英国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所以说财产权利的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计划经济就是漠视这种人们的财产权利,因此它必然会失败。

那你说市场经济它为什么能成功呢?很简单,市场经济就是尊重个人权利。在市场经济下,每个人的财产权利,每个人奋斗的结果是受到保护的,是属于自己的,大家就有积极性,同时也有道德。

就像马克斯·韦伯写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说为什么有很多人自己不去消费,不去过奢侈的生活,我就是要把这个钱攒起来,我就是要开工厂、造机器,也就是进行这种所谓的资本化的生产,就是因为什么?就是因为有法律保护我这个财产——我的机器,我这个工厂,我生产的产品,创造的财富是属于我自己的,这个就非常地重要啊。

那市场经济成功除了保护个人财产之外,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是说市场经济下,人们是按照价格信号去活动的,所谓的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市场的本质是个人,个人又在价格信号下活动,为什么在价格信号下活动就好呢?如果我们不在价格下活动,在计划经济下按什么活动,在计划经济下,我们是按照计划活动,计划活动是集中计划,为了制订这些计划,它肯定要搜集所有需要的信息。

哈耶克这一生最重要的强调的一点,是计划经济不可行,他的重要的论点是说知识或者信息是高度分散的,知识分散在千千万万个头脑当中,如果你要搞计划经济,如果你要做计划,你不用价格引导,而用计划引导,你就要把千千万万头脑里的知识加总起来做计划。请问,那些千千万万人的知识是怎么样被加总的?有没有可能被加总?是无法被加总的,没有办法加总的。

就像你到一个村子里边,谁家跟谁家关系好,哪块地好,哪块地不好,这分散在这个农民的头脑里,计划者怎么会知道这些东西?如果他要知道这个东西,哪怕最超级的计算机也不可能,为什么?因为它是随时变化的。

所以说计划经济处理这个信息的办法、搜集信息这个办法不可能搜集全,而且不可能搜集对。它随时变化。就不可能把分散在千千万万头脑里的知识给它集中进行计算啊,经济计算是不可能的。奥斯卡·兰格说可以,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而市场经济靠什么呢?市场经济靠价格机制。价格机制很简单,就是看得见的,就在市场上,大家一看就知道。因此,价格这个信号非常地聪明,非常地节约,⽤很少的信息,就是价格信息,价格信息大家都看得见,人人都看得见,非常简单就可以行动,任何人都可以行动,你不用多聪明就可以行动。

而计划经济下人们要行动,就需要非常聪明的计划经济当局。计划经济当局的人都是超人,他们能进行这种超人计算,哎哟,那个经济是没法搞的。而市场经济是说,人们就根据一个秃⼦上的虱⼦,这个价格行动,那就简单多了。因此计划经济是一种笨拙的办法,而市场经济根据价格行动,它是一种更聪明、更轻巧的、更轻便的办法,因此这个市场机制是很容易成功的啊。

而且市场经济是一种什么力量呢?人们在价格的引导下是一种自发的行动。计划经济它需要什么?它需要人们去督促规范,按照计划来,而且进行批评,要矫正人们的行为啊。它的纠错还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错误越来越多,最后就是积重难返。

所以说,所有的计划经济其实最后都失败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在1970年代末期,伟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开启了伟大的改革开放时代,就在于说我们那么努力地搞计划经济,仍然没有成功,而且我们中国人是如此地聪明,仍然没有成功,其他国家也不可能成功的。哈耶克早就说这是必然要失败的,而市场经济的成功也是有它的必然性。

那么问题是说,市场经济这么好,计划经济必然失败,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国家、这么多的人迷恋计划经济,要搞计划经济?

这就第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人们喜欢搞计划经济,这是一条通向奴役之路,为什么人们需要喜欢搞呢?他说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他说人们认为计划经济能够解决失业问题。因为你定计划的时候,就让所有人都有工作干不就完了吗?解决失业问题当然就可以解决两极分化、贫穷的问题。

但他说不是这样,为什么?因为你计划经济下,即使你做到⼈⼈都有工作,因为你没有积极性,你一定要失败,所以说最后你倒是平均了,它是一种共同贫穷,而绝不是一种共同富裕的状况。像我们当然现在正在追求共同富裕,因为我们在市场经济下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计划经济下我们也没实现共同富裕,它也是一种什么?也是共同贫穷。因此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要讲共同富裕,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

然后还有一个理由是说什么呢?是说计划经济可以避免垄断。避免谁的垄断?避免私人垄断。因为在市场经济下,私人资本最后必然会走向垄断。但哈耶克说,对,你固然可以避免私人垄断,但是如果你由政府来进行垄断,结果比私人垄断可能还差,因为私人垄断的结果它是不牢靠的,它很容易被打破。比如我们说微软垄断,微软垄断了吗?它在操作系统上可能处于垄断状态,但是它不是真正的垄断。为什么?你只要是市场经济,只要市场是开放的,就会有竞争者出现。你看苹果的系统不就出现了吗?而且只要微软不努力,这个垄断地位也保持不了几天。但是政府进行的垄断是无法打破的,为什么?因为政府自己做的垄断,无法打破的话,大家知道垄断一定就意味着什么?一般就意味着效率低,你本来计划经济就没有积极性,垄断你更是加剧了这种无效性。所以垄断无法打破了,那就更糟糕,在这一点上,你搞计划经济也不行。但是人们就这样想,搞计划的人认为可以打破垄断。

第三个,他说是由于某些专家。我们经常讽刺专家,当然你得两面看,你有些事还得找专家。你看病去,你到三甲医院看病,你不就是为了找专家吗?但是有些专家他说,因为他们经常向政府献计献策,为什么献计献策呢?因为他们是专家,他们觉得他自己研究出来的技术或是其他成果,靠他自己去推广,在市场竞争制度下去推广不可能推广得开,怎么办?他去找政府去游说,然后让政府给他干这个事。哈耶克说,这个计划经济所以能搞成是集中了两拨人,第一拨就是钻牛角尖的专家,就是我这个技术就是比别人要好,我就是要垄断起来,要推广我这个技术、这个办法。还有那种单一任务的男女,就是这些男男女女特别有热情,就想干这一件事。这两类人加起来就搞起来计划经济。所以计划经济它的核心的一点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把资源集中到一点,是具体地去指导规划。所以说有的人喜欢,有些国家要搞计划经,他说因为这三点,我觉得这三点已经比较周到了。(待续)💸

继续阅读:解读经济学四大名著之《通往奴役之路》(下)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