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经济学四大名著之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上)

今天我们解读经济学四大名著中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作者,就是鼎鼎大名的凯恩斯,他的全名叫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出生,1946年去世,就是他等于说是在马克思去世的那一年出生的,因为马克思是1818年到1883年。

他出生于一个贵族之家,父亲是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的教授,母亲做过剑桥的地方官。

他先是进⼊到著名的伊顿公学上学,然后进剑桥大学学习,学的专业一个是数学,一个是文学。大学毕业之后,因为要准备英国⽂官考试,又回去学了一年经济学。那这时候他主要是跟马歇尔学习,就是写《经济学原理》的,剑桥大学原来是政治经济学的教授,也是剑桥大学经济学系的创始人。

马歇尔和凯恩斯的父亲老凯恩斯是同事,凯恩斯可能从小就认识马歇尔。那么这次跟马歇尔学习经济学,让他眼界大开,他一下子就爱上了经济学。

凯恩斯是我们男人的榜样。

毕业之后考察过印度的财政和通货问题。1919年,他作为顾问跟随劳合·乔治⾸相,参加巴黎和会,讨论德国对于战胜国的赔偿问题。在这个会后写了很薄的一本小册子,名字叫《和约的经济后果》,或者叫《和平的经济后果》。在这本书中他就主张说,不要让德国进行赔偿了,因为如果你要让德国进行赔偿的话,就是让德国赔黄金了,不可能赔德国货币了。当时德国的物价飞涨,马克已经是废纸了,那怎么样才赔黄金呢?德国就得进行生产,生产东西出口到其他国家,去赚钱换成黄金。因为赔偿的数额大,那么德国就在好多种商品的生产上大量制造,大量制造的时候,平均成本就会下降,而且技艺就会越来越精,而德国人本来就是一个很精细的民族。这样下去,德国制造就会越来越强大,德国整个国力还会强大起来,保不准还会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很不幸,真的让凯恩斯给言中了。这是后话。当时,凯恩斯一下就出名了,很年轻的时候就获得了世界级的声誉。

凯恩斯他还炒股票,还收藏了很多古董,还娶了著名的世界级的芭蕾舞女舞蹈家,就是莉迪亚·洛波科娃,非常美丽。凯恩斯在遇到她之前,曾经是同性恋。

凯恩斯在经济学家里边大概是最高的,一米九以上,风度翩翩啊。他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就是后来的世界银行。

凯恩斯的思想,可以讲是二战之后世界经济秩序的奠定者之一。比如说1944年战后的这个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不是凯恩斯的方案,是怀特的方案,但是凯恩斯参与了这个过程。

凯恩斯更重要的是写了几本了不起的书,除了《和约的经济后果》使他扬名世界之外,他还写了一本《概率论》。但是他更著名的也是最伟大的著作,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1936 年出版的。

这本书创立了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之前所有的经济学都是微观经济学,虽然也谈到宏观问题 比如说增长问题,但是总的来讲,比较成熟的体系是微观经济学, 凯恩斯的老师马歇尔写的,《经济学原理》实际上就是微观经济学。

那为什么凯恩斯要写这本书呢?先说这本书的意思,它书名叫《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什么叫通论呢?就是通行于一般情况下的理论。

它的意思是说,在它之前的所有的理论,关于就业的理论,关于货币的理论,关于利息的理论,都是特例,是特殊情况下存在,而它这个理论是一般情况下存在的,也可以讲使用范围最大,这就叫通论。

是关于什么的通论呢?关于就业利息和货币的通论。为什么他将就业排在第一位呢?因为就业是民生最重要的东西,国家最关心的是就业。

那为什么要讲关于货币的理论呢?我们一定要注意,凯恩斯这本书是非常难读的,比如说美国第一位获得诺⻉尔经济学奖的大经济学家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就说,他也不大读得懂这个《通论》。如果我们官员、企业家、感兴趣的人去读这个《通论》,就发现它非常难。一个是这里边有很多的数学公式,还有它的行文很晦涩,因为凯恩斯他喜欢玩弄文字技巧。还有它的概念跟现在也有点不一样,非常复杂。

凯恩斯说的货币是现金的意思,他这书的名字叫《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你说货币当然得有利息了,为什么还要分着说货币和利息呢?因为凯恩斯讲的货币是现金,现金是没有利息的,而其他的资产,凯恩斯一律叫债券了,债券是有利息的。当然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所以说它叫《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也就是凯恩斯特别注重这三个问题,就业问题、货币问题和利息问题,这实际上也是我们现在观察宏观经济,或是学习宏观经济学最核心的三个东西。

那这个书的版本也有好多了,以前我们知道翻译像《通论》这样的世界名著都是一些大家,经济学也好,英文也好,一般都是由海外拿了博士回来的这些人翻译。现在当然只要出版社愿意,你都可以翻译,但是我推荐的版本是徐毓枬先生翻译的这个。

徐毓枬先生早年在剑桥大学学习,他应该是第一个在剑桥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凯恩斯给他上过课。徐毓枬先生最早翻译了这本书,商务印书馆以前的这个《通论》都是徐毓枬翻译的。徐毓枬先生回国之后是北大经济系的教授。

但是我在网上也搜了一下,这个版本就不太多,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就是这本,这是⾼鸿业先生翻译的。⾼鸿业先生也已经去世了,他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他早年是在科罗拉多大学学习,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他给我们做过一个讲座,非常和气的一位长者,也是非常知名的经济学家了。他最有名的翻译,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他是第一个把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翻译到中国来的。大家知道,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是我们现代经济学排名第一的课本,最早就是⾼鸿业先生翻译的。

我觉得这两个版本都行,但是我个人更偏向于徐毓枬先生这本书,因为他的风格我更喜欢。

那么为什么凯恩斯要写这本书?他就是认为他以前的理论也就是古典经济学,都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就是因为解释不了当时世界发生的一个重大现象,就是1929年到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大危机及大萧条。

在1929年之前,资本主义也发生过经济危机,发生在一部分国家,所有国家没有同时发生过严重经济危机。而且这一次所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危机都很严重,这个危机是凯恩斯不可理解的,是整个经济学界所不可理解的,是古典经济学所不能解释的。

凯恩斯给所有他之前的经济学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供给能够创造它自己的需求,凯恩斯认为这句话可以概括所有的古典经济学。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制造一个东西的同时,对它的购买或者是对它的需求就同时制造出来了,买就是卖,卖就是买,是吧。人们并不愿意拿着现金,因为现金没有用,现金对实体经济、对实际福利、实际的生产没有影响,货币是烫手的山芋,就是天下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

那你说这很荒唐,这个是当时的事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说,当时的技术水平比较低,生产的东西大部分都是一些个必需品。这是当时的背景,也就是在市场上没有过剩。

如果东西都能卖出去,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就业没有问题。因为你生产的东西就全能卖出去,那你可以照旧还生产原来这么多,就不会解雇工人。为什么呢?因为生产东西能卖出去,甚至你还可以增加工人,为什么?增加工人、增加了产量你还能卖出去,那为什么不好呢,这是多赢啊!所以说是没有失业的。

注意,这里的失业是非自愿失业。什么叫非自愿失业?就是凡是愿意干活的人,愿意接受现在的工资条件的人,都可以有活干,这就叫没有非自愿失业。失业都是自愿的,就是我就愿意躺在家里不干活,比如富二代,我就不愿意干活,只有这种失业,没有非自愿失业。

如果是自愿失业,我们是不用管它的,为什么?人家不愁吃不愁喝,人家不想挣钱,人家有的是钱,那就不是问题啊。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是说,没有非自愿失业,或者是就没有失业这回事儿。

可是1929年到1933年期间,以美国为例,1/4的人都失业了,而且都是非自愿失业,大萧条的失业非常严重,1/4失业。那按照我们的说法,就叫革命形势一片大好,那不是工人阶级要起来造反,要推翻资本主义世界吗?这叫⾰命形势⼀⽚⼤好。

无产阶级大军不断地在街头积累,那当时资本主义很危险的。因为马克思早就预料到说,这个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它一定会发生严重的失业、严重的生产过剩。

那马克思的预言就实现了,当时就是东西卖不出去。你想想,东西卖不出去是个什么情况?商品堆积如山;如果你生产东西卖不出去,你怎么想?这个老板肯定想解雇工人,为什么?你生产东西都卖不出去了,你还雇工人干什么?减少工人,这个失业不就增加了吗?这个情况马克思早就预料到了。

因此当时整个的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一片恐慌当中,说资本主义这个外壳就要爆炸,剥夺者就要被剥夺,无产阶级就要走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就要被推翻,资本主义这艘大船行将覆没,就是因为失业太多了、太危险了。

按照马歇尔的这个经济学,价格自由地浮动,就可以出清市场,只要大家愿意就可以找到工作,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你降低你工资条件我就能找到。

那第二个,利息。古典经济学是怎么看利息的呢?利息是等待的报酬。第一种,我拿到钱之后我自己拿着;第二种,我借出去,你借出去的话你就有利息,但需要等待这一段。

我们知道,等待本身是有危险的呀。好比说我借给你100块,一个月之后你还100块,行不行?不行啊,为什么?因为中间隔了一段时间。同一个事情放在今天,比放在明天的价值大,这个就是人的正常心理啊。

你举个例子,比如说发洪水,你被困在房顶上了,这房子可能就要塌掉,你马上就没命了。这时候我能救你,而且只有我才能救你,那我给你两个条件:第一个,我现在就救你,你给我 100万;第二个,我明天早晨再来救你,你给我一万块钱就行了。请问你是愿意出100万还是出一万?你应该愿意出100万,为什么?因为我如果明天早晨来救你,你可能就被洪水冲走了。所以说我救你,我今天马上就救你,要比明天早晨再来救你的价值要大,利息是等待的报酬。

而且利息它的标准是什么呢?按照马歇尔的说法,那就是正好让储蓄跟投资相等。也就是说,假定你赚了钱之后,你没去买这个商品怎么办呢?就这个利率就会足够高,吸引你把这个钱就储蓄起来,你储蓄之后就会有人拿它去投资去了,就把这个钱取走了。你没有买,但是另外的人通过投资的方式、通过贷款的方式把剩余的东西买走了,市场上的东西还是出清了,这就是古典经济学的利息理论。

而古典经济学的货币理论是什么呢?凯恩斯说,货币就是现金。而古典经济学认为,人们不拿着现金,因为现金这没有用,是烫手的山芋,不拿现金,马上就会出手,这就是古典经济学的货币理论。

可是现实当中,凯恩斯看见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因为人们是拿着很多现金就是不买东西。因此古典经济学破产了,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如果没有新的理论,危害是什么?危害是不能解释现实,不能解释资本主义当时遇到的非常危险的情况。你如果连解释都不能解释,甚至你这个病的原因都找不到,那资本主义可能真就完蛋了。

凯恩斯正是通过写《通论》,解释了大萧条形成的原因,而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开出了药方。而且他开出的药方是非常有效的,可以讲是个灵丹妙药⼀样,因此很多人说凯恩斯这个人是资本主义的大救星了,他挽资本主义狂澜于既倒,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来讲都很感谢他。

这本书的任务、这本书的内容就是在解释大萧条是怎么造成的,他解释的这个理论就叫《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他第一个,就业理论,也就是他解释说为什么这么多人失业。他提出的解释是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最有名的理论,就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什么叫有效需求呢?就是你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那个量,叫有效需求。

凯恩斯说,总需求永远是总生产或者总供给的一部分,也就在凯恩斯看来,这就是一个社会总的生产的东西这么多,而总需求甭管多大,永远是总生产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永远有剩余的东西,市场上永远有卖不出去的东西。

卖不出去的东西是什么?卖不出去的东西那个价值,就是你手持的那个钱。只要你手里边有钱没花出去,市场上就有卖不出去的东西。

这个可能比较复杂,我简单说一下。就是说生产的价值有多少,人们手里就拿了多少钱!因为人们拿了钱的数,和生产的价值是相等的,因为工资、利息、企业家这些报酬都是预付的。人们手里拿着多少钱,市场上就有价值那么多的东西。但是如果你不去买它,你把它放在家里了,把它储蓄起来了,那就是市场上东西就过剩了。

那么为什么有效需求不足呢?为什么总需求永远是总供给的一部分?

第一个原因,它叫作,物品的边际效应递减。就是开始你会买这个东西,但是随着你收入的增加,你并不会同比例的增加对这些东西的购买。这是个什么原因?

我们知道,我们要学习经济学的碰到的第一个概念就是叫效用。什么叫效用呢?就物品主观上对我们的有用就叫效用。不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客观上有用,比如水能解渴,这是客观上有用,而我们说的效用是主观上的有用。什么叫主观上有用呢?就是你认为它有用就有用,你认为它没用就没用。

效用什么特点?叫边际效用递减,就是第二个馒头没有第一个馒头好吃,第三个馒头没有第二个馒头好吃。那你吃到第八个馒头的时候,哎哟,你都不想吃了。你看,随着馒头的增加,馒头的效用越来越小,这就叫边际效用递减。这就保证什么?这就保证说你不会吃撑死。所以说你吃到一定时候怎么样?你就不吃了,这就保证社会的安稳。

比如有的男的说呀,我呀越来越爱我老婆,一天比一天更爱她,这肯定是胡说八道。为什么?因为你第一次见你老婆的时候肯定是最喜欢,然后叫什么?边际效应递减。你想想,如果你一天比一天更爱你老婆,最后你俩都得自焚,那你肯定得疯了。实际上你一天比一天更不爱她,你是变成了亲情了,左手摸着右手了,你这个日子才会安稳。

凯恩斯就是根据这个边际效应递减他提出一个概念的,叫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什么意思?就是随着我收入的增加,我买这个商品的比例,并不是按照同一个速度增加。

好比说,我一共这一个月就赚了200块钱,我200块钱都买了这个馒头吃了,这是有可能,100%都买了。你要挣了2万块钱,你会不会把2万块钱都买了这个东西吃?你肯定不会。也就是说,随着你收入的增加,你收入当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越来越低。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这就是凯恩斯提出的第一个理论。

也就是说,我能够买,但是我不愿意买。你能够买、不愿意买,就意味着你赚的钱里边有一部分,而且有越来越大的部分你没有消费出去,你留在手里了。留在手里的东西凯恩斯叫现金,现金在你手里不断地积累,同时对应的市场上没卖出去的东西是越来越多,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他说,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也就是说,市场上的东西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于消费的,另外一部分是投资品。什么叫投资品?厂房、机器、设备、电脑、软件、卡车,这些东西都是。

你刚开始,你比如说你赚了100万,你可能会⽤50万去投资了;如果你赚了一个亿,那你不会用5000万去投资,为什么?比如在一个街上,有一个人投资开了个饭馆,你租房子等等等等,但是如果大家都到这个街上来开饭馆,你这个利润率就会下降了,对不对,凯恩斯说,这叫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

资本的边际效率就是这个利润率,利润率越来越低,所以你投资也越来越少,你买投资品也越来越少啊。收入当中买投资品越来越少,市场上投资品积压也越来越多,所以说市场上剩余的东西越来越多。市场上的东西剩余的越来越多,那产量就一定要缩减,因为你卖不出去了,你就得解雇工人,因此非自愿失业就增加了。这就是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那么凯恩斯的这个利率理论是什么呢?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和利息理论是一回事。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是这样,就是你需要多少货币L,他说是包括两部分,一个叫L1,一个叫L2。L1跟这个收入有关,比如收入是Y;L2和利率有关。可以写个公式:

L=L1(Y)+L2(R)

收入Y是什么意思?收入就是总收入。总收入是什么?总收入跟总产出在价格上,是一样,相等的。所以说这就是什么?这就是相当于就业。为什么?你就业越多,你产量越大,你收入就越高,对吧。 他说你需要多少货币呢? 什么叫货币? 我再说一下,凯恩斯这个书非常难懂,连萨缪尔森都说读着费劲,所以说我们解说也费劲,你听着也费劲。但是你听完之后会有很大收获,你要想学会一个东西,必须经过一个痛苦的思考过程。

就是说,货币就是现金,那你为什么需要现金呢?你有什么理由需要现金呢?

第一个,是预防性需求。什么叫预防性需求?比如说你去出差在路上,免不了有一些个什么?临时的、突然的支出,这时候你肯定要手持现金,那时候也没有移动支付。那么你这个临时性的需要,这种偶然的需要,这种预防性的需要,跟什么有关呢?跟你的收入有关,或者跟我们社会当中的总收入有关。你看,比如说富人经常揣在兜里的钱就比低收入者多。

另外一个,凯恩斯把所有的资产分成了两类,一类叫货币,不是货币的他都叫债券,比如说股票,比如说房子,这些东西都叫债券。而债券是有什么?是有收益的,债券那个收益叫什么?叫利率。

注意,货币现金是没有收益的,如果你存在银行里肯定有收益。但是存在银行里,他叫什么?叫债券。也就是说,如果你债券的利率越高,那么你持有的现金就越小;如果你把钱拿去买债券了,那收益就大,当然你持有的这个货币就会少。

因此我们需要多少现金,或者说凯恩斯说的货币,需要多少货币,它跟债券的利率成反比,和国民总收入成正比,这就是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理论。

既然凯恩斯说有效需求不足,市场上一定会造成什么?造成很多东西卖不出去。那就同时必然发生的是什么?非自愿失业增加,而他说,关键是由于人们拿着现金造成的。

因为你手里只要拿着现金,没买债券,没去买消费品,也没买投资品,而是手持现金了,不像古典经济学说的大家不!手持现金,凯恩斯说人们会!手持现金,他把这个东西叫流动偏好。

比如说现在我们看新闻,有这么一句话叫流动性过剩。什么叫流动性,流动性就是钱,就是货币,就是现金,就可以直接去买东西的现金,就叫流动性。这个是凯恩斯这里开始的。也就是人们愿意持有现金,而不是把所有的钱都去买了东西,这就是造成商品堆积如山、卖不出去,以及失业的原因。

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本身一定会有非自愿失业。因为人们会有流动偏好,会拿着现金没把钱全花出去。所以说,市场一定会造成危机。这就是凯恩斯对于大萧条的解释,这个解释是完全新的。

我们经常说“看事容易做事难”,正好把事情说反了,实际上是“看事难而做事容易”。

比如说我们用筷子,用筷子看起来就难,但是做起来容易。你就一个两岁的小朋友,你天天教给他,他也会用筷子。但是我告诉你筷子如何用,你写出来很难。筷子用的是杠杆的原理,你不懂杠杆的原理,你就写不出怎么用筷子的文章。医生的高明不在于抓药,而在于他看清病因,这才是高明的医生。

所以是做事儿容易,看事儿难,解释这个问题难,看这个事很难。凯恩斯就是解释了这个危机。危机我们都看到了,但是原因是什么?这么多人都失业了,为什么?只有凯恩斯做出了清晰的解释。他因为这个解释,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他不但是找到了病因,更重要的是凯恩斯提出了解决大萧条的办法、政策,什么办法?就是赤字财政,也就是凯恩斯经济学。💸

继续阅读:解读经济学四大名著之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下)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