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勤劳却不富有

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展开说没完没了。简单说,就两个原因。

第一,勤劳不一定能创造很多财富

即使勤奋也就是时间很长,劳动创造的价值或者财富也许并不多。劳动是财富的来源之一,创造财富,需要劳动,但同时需要有技巧(人力资本),不能赤手空拳,同时还需要资本(物质资本),比如《国富论》首先写劳动生产力,然后接着就写资本。财富创造更需要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没有技术进步,单凭体力劳动,创造财富很难,这早就是一种趋势。

技术长期不进步,而人口不断增加,平均福利只能在生存线附近徘徊,似乎成了宿命。所谓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马尔萨斯陷阱,是世界现象。

也与资源配置制度关系密切,几千年来,人口的流动被严格限制,市场从未发育到萌芽以上水平,企业家几乎没有出现过,巨富都是官员或者官商(如胡雪岩)。金融市场缺乏也是重大缺陷,对金融活动过分恐惧,几百年来都是主流意识。

加上封闭状态,与外界的差距不断拉大不可避免,多数人对此一无所知。从不肯屈尊学习,不承认世界广大。

当人们说勤劳的时候,约定俗成就是指体力劳动,特别出大力流大汗。从事脑力劳动的始终是小部分,多数人对体力劳动熟悉,感到亲切,对脑力劳动,有隔膜或者无感,甚至由于某些原因还有反感和敌视情绪,认为不是正儿八经的劳动。我上小学时候,就天天批判孔老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看媒体,也是同情和赞颂艰苦体力劳动的言论多而且受追捧。这也是一种社会意识。

但如果问,愿意不愿意自己的小孩以后从事体力劳动比如送外卖或者种地,大多数人回答是否定的。他们更希望的是当公务员或者科学家等,也就是类脑力工作者,与嘴上说的不一样。

知识和技术或者说脑力劳动、相对说对人类生存发展更重要。马克思就说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严格说,不动脑筋也不是勤劳。

这是勤劳却不富有的一个方面。

第二,分配结构是扭曲的

财富总量本就不多,还得养活不直接从事财富创造的人群,于是税负高企。总财富中属于劳动者的部分,并不成比例,白白辛苦。

分配结构扭曲,使得人们的精力集中在分配性而非生产性努力上。这种畸形努力在今天的体现,就是如过江之鲫的大学毕业生考公务员大军。

必须说,改革以来,所有这些情况都被奋力刷新,前无古人。但改革阻力非常之大,根深蒂固的观念不易革除,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故态复萌。

但总结人类近代史,结论大概是,想过好日子,必须搞市场经济,有相对宽松的人文环境,以及与之伴生的技术手段。

比如改革后,人没有变得更聪明,没有更辛苦反而更不辛苦了,但日子却和以前冰火两重天,道理就在此。

经常想想我们是怎么真正吃饱的,就不会老问这个问题了。💸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