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天地不仁,世上有好人也有坏人。

坏人不是一点好事不干,沽名钓誉或者不小心,也会干一些,当然不小心过后会立即检讨自己的疏忽,以杜绝类似事情再发生。但他们会主动害人,一辈子不反省 忏悔,反而乐在其中,没有或者很少精神压力,因此一般很快乐。

好人当然做好事,助人为乐,觉得做好事自己更快乐。好人也不是一点坏事不干,情势不得已,为自保也不得不做一些坏事,注意自保是前提,但他们不会主动害人。更重要的是,不得已做了坏事,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忏悔好久乃至一辈子,做多少好事也对冲不了。他们的精神压力太大了,因此智者乐仁者寿,只前边三个字正确。

但人的健康,和精神状态关系极大。有的人其实没干过一点像样的坏事,也莫名其妙地经常胆战心惊。

在我看来,根本不是“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而是君子长戚戚,小人坦荡荡。所以民间有谚语,好人不常在等等。

最后一个大儒梁漱溟曾提出一个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如果好人这么容易被淘汰,世界会变得更坏。所以,为了世界更好,得让好人更快乐,更长久些。

怎么让好人更快乐呢?读经济学会有启发。

经济学这个大厦建立在一个基石上,它就是经济人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是在给定约束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且把它最大化,或者说每个人都是自利的。

那有没有超越了这个假设的,有没有圣人呢?真实的世界里是没有的,圣人存在于观念中,这观念是长期演绎和强化出来的。曾国藩不是圣人,别人也不是,圣贤是数学里的极限状态,不可能达到。人非圣贤,就是说人都不是圣贤,人都有人性,人性就是自利,就不可能无过,不可能一点坏事不干。

王尔德也说,每个圣人都有不可告人的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洁白无瑕的未来。

如果你偶尔做了一点有愧的事情,大可不必心里过不去,而是要尽快与自己和解,因为在经济学家看来你不过是个正常人罢了。

这样想,是不是能快乐些?💸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