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藏羚羊、中华鲟等,都是濒危动物,需要花大价钱保护,法律上,禁止贩卖、猎杀等。这是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对整个人类有重大意义。
尽管如此,这些动物能在地球上存在多久,真的不乐观。
同时,全球每天有十几亿甚至更多只鸡被吃掉,也没有任何保护鸡的措施、法律,但鸡不会濒危。鸡再存在几百年没问题。
为什么。
就是因为你喜欢吃它,当然是有偿的。而为了能天天吃到,人类就会想各种办法,保证不但吃不完,还越吃越多,实际正是如此的。
还有非洲象,也是濒危的。但在有些国家,还是能有规模地存在,如津巴布韦。秘密是,其它国家,对非洲象实行保护,禁止猎杀,而津巴布韦,名义上不保护,而是实行有偿狩猎。
禁止猎杀大象,是想保护,但这个措施,对附近村子的村民,没一点好处。如果有人偷猎,他们不但没有积极性制止,还可能近水楼台先得月,抽点成。
而津巴布韦村民不一样,因为可以从狩猎者那里获得好处,他们会想尽办法,既让狩猎者享受到猎象的乐趣,又不至于真的把大象杀死,那样的话,就收不到钱了。具体什么办法,我不知道,也不重要,反正事实证明,是有的。
世界就是这样不可思议。为了鸡生存,就要吃它们;为了大象生存,就要允许狩猎它们。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不过告子却说,人性无所谓善恶。告子的认知可能高于孟子和荀子。谁是告子,搜一下就知道了。
人性如水。如果能够因着它们,满足它们,就可以通过利用它们,解决人类面临的的很多问题,包括动物保护。相反,如果违背它们,故意挑战它们,尽管有时看起来美好,终究是要失败的。
路旁的李子树上都是苦李子,这个道理王戎知道,他的小伙伴们迟早也会明白。这也是人性。 人性中最突出的一点,经济学认为,是自利。理性的人会对自己好。你我都如此。请问,你吃饭不吃饭?为谁吃饭?
《镜花缘》这本书是非常有趣的。它提到有个君子国。买东西的人认为价格越高越好,卖东西的越低越好。这表面看起来是热心肠。但结果却是无法成交。更要命的是,如果这时候有个外来的小人。专门喜欢占便宜,他会一下子把他们俩都给打败。所以,我们不要挑战人性。
所谓一个人成熟,就是明白这一点。
我举个例子。如果我学每天免费修理手机,这是不是在帮助你们呢。但可能有其他问题。因为,第一,我的技术不足以修好所有手机;第二,我的资源有限,迟早要用尽,也就是说我这个事没有可持续性;第三,我助长一些人占便宜的心理。
假如某天不方便,不能修手机了,但前来占便宜的已经排起长队,我想,迟早会有人出来骂道:这家伙为什么今天不给我们修手机了?这时候,就不怎么美好了。
我干这个事情不可靠,而且有不利影响。如果再有人怀疑我的动机。说我是沽名钓誉。那就更麻烦了。
而解决手机坏了的问题很简单,你出钱,就有人愿意出力。这其实就是市场经济的法子。市场才能保证手机在任何时候都能修好,并且不会出现以上的不美好的一面。
市场经济能够成功,是因为符合人性,尊重每个人的利益,最后又促进了公共的利益。还能防止有人占便宜。
这也就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说的看不见的手的意思。
他的原话翻译过来就是:
每个人都试图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达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就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非事出本意,就对社会有害。相反地,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读起来是不是有点惊心动魄的感觉,这就是我推荐你们读的原因啊。
这也是我们满足口腹之欲,看起来稀松平常的吃鸡行为的意义。可以说,吃鸡,更广泛地/说,当我们在照顾好自己的时候,就是在帮助其他人,尽匹夫之责,温暖这个世界了。当然有余力的人。还可以做更多。但那是较高要求了。
当然不是说,我们要找些吃濒危野生动物的法子来保护它们,而是说,市场的法子,对维护世界安澜,包括人类珍视的那些东西作用之大,常常是出乎很多人想象的重要而不是相反。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市场经济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动摇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