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重 | 经济 投资 赚钱 读书

年味不会回归,因为社会的进步已让曾经稀缺和贫穷的春节景象成为过去。文章通过作者对童年过年的回忆,描述了那个时代物资匮乏、娱乐单一、亲戚稀少的春节场景,以及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愿望逐渐实现,年味自然变得越来越淡。作者认为,如果年味再浓,可能会重演过去的贫困与落后,因此不期待年味的回归。

年味,就是落后味。

我小时候最盼着过年了,因为可以吃到白面馒头,饺子,特别是能吃到油饼和一点肥肉。

初一早晨不愿意起来,屋子里没有煤火,光着身子穿衣服是一大考验。可喜的是被子上的棉袄棉裤外边套上了粗布新衣裳。兜里可能还塞了几毛钱。为这点贺岁礼物,爸爸妈妈辛苦了一年。

吃了饺子,就用这几毛钱去买最美味的山楂糕,现在看就是垃圾食品。

男孩儿们唯一的娱乐就是在墙上比赛摔爆竹桶,厉害的,赢一堆废纸桶。女孩子们最稀罕的似乎是一柄小镜子。

平时是没电的,我知道不少地方,八十年代才有了电。我老家七十年代就拉了电线。但平时并不通电,都是用煤油灯,还得省着用。过年的一大福利就是可以来几个小时的电。路灯偶尔也能亮。

很多亲戚在北京天津,但我小时候都没去过。买不起车票。过年的时候。亲戚,都回来了。记得我叔叔每年都会给我们带几个面包。这是可以向小伙伴们炫耀的,关系好的,会分给他一口。这够它吹嘘一阵子了。有一年,我父亲给北京来的堂姐五块钱,叫她去公社合作社割点肉,因为她对肉更不陌生,她却把钱丢了。我父亲把她骂哭了。而实际上,我父亲对她的喜欢和疼爱超过我们兄弟姐妹。但一年忙活,一年的现金收入才二三十块,还得是好年景,一般的情况是该生产队现钱。你弄丢了这么大一笔巨款,怎们能不让大人着急。

那个时候,拜年都是真的,也就是跪地磕头。谁给谁拜年,是按照辈分。有的老年人需要给小孩子磕头,这小孩辈分高。孩子辈分大,说到底是因为他的家族的男的,娶不上媳妇,传宗接代节奏慢下来了。你说这算哪门子文明。

过完年,好多人家欠下了债,来年更得节衣缩食了。时候,人们的表情,都是凝重的,这不是因为思考问题多,而是真发愁。

这就是年味,年味就是稀缺,贫穷,落后的综合反映。

如今,以前人们过年时许的愿望,比如吃喝不愁,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健康长寿,已经成为现实。所以年味越来越淡。社会进步了。

所以,不要期待年味再浓了,那将是悲剧重演。💸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