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大众也就是俗人们的节日,本来是农业社会,农村和农人的节日。每到过年的时候,城里人都往老家赶,往村里奔,因为那里才是正儿八经过年的地方。
我发现,有一些读了大学,在城里工作,甚至已经很有成就的人,还能和老家的人打成一片,包括吃喝拉撒习惯。这叫平易近人,或者不忘本。这一类人,往往能获得最好的名声。我真得很“佩服”这些人。他们就不该出去,继续留在村里多好啊。不过,这里边表演的成分也是有的。
说实话,我是最具有平等意识的人了,尊重任何人,任何职业,特别是所谓的最底层的人。但我长大后从来也不喜欢过年。因为过年的种种习俗,诸如拜年,串门(以及被串门),走亲戚,各种禁忌,以及农村的卫生习惯,我是难以接受的。因此过年放假,对我是极大的考验和恐惧。
现在有些年轻人怕回老家过年,说是怕逼婚。我想着只是一方面,而且是不重要的方面,更重要的也许是和我一样的顾虑。
传统社会,大家都在一个村里住着,之间没有界限感,也没有隐私观念,都光着膀子锄地,光着身子下河的,谈隐私不是很奇怪吗。界限感和隐私是现代文明社会才有的,严复翻译穆勒的《论自由》改为《群己权界论》就很传神。老乡们可不管这些三七二十一的,他们问什么都理直气壮,比如最常见的问题是“那么,你现在在哪上班啊”,“你媳妇是哪的,怎么不一起回来过年?,并认为问的越直接,跟你越亲。你必须老老实实回答,才不会被传“瞧不起人”,“那小子忘本了”等等。
我懂事后,就发誓,得离开这环境,找个自在点的去处。但你真的要脱离,还是有困难的。因为你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在那里,你怎么能那么洒脱呢?
于是不想回家过年,但不得不回去。过年的烦恼就是这么来的。张贤亮有个作品,名叫,烦恼就是智慧,有道理。
但小的时候,觉得过年真的太好了,早几个月就盼着快点到来。因为可以好吃好喝,疯狂玩耍,而平时馋坏了,约束多了去了。但我也很早就意识到,对父母,过年是纯粹痛苦体验。总得给孩子做身新衣服,兜里装几块钱,割几斤猪肉吧。还得打扫房子,院子,到处拜年之类。穷日子本来就难过,这些事真的好烦,这就是所谓的年年难过年年过。
本来春节的功能是三个,纪念祖先,沟通亲戚,消除邻里的积怨。但后来也是加了各种戏,都是为了攀比炫耀。比如打牌赌博,摆酒请客。
春节的文化是以北方为基础的,你看春晚就知道了。好比都说初一早晨要吃饺子。但很多南方地方人家吃的是汤圆。北方农民在冬天,就是在屋子里猫着,无所事事,所以整出了各色的过年项目,而且拉拉杂杂的要过一个多月。东北人能说会道恐怕也是闲暇时间太长,没事扎堆拌嘴的结果。
但后来有了城市,有了工业,有了上班,于是有了休假。但春节休假,大概是1980年才有的。早点的时候,春节被移风易俗整没了。改革后,才顺应大家的要求,恢复了春节假期。
很多人假期讨厌安排加班,我相反。因为加班多自在啊。但我没这个机会,大学到时候就放假,除了行政人员,没班可加。
好在,我的尴尬感是递减的,因为过年的仪式感,逐渐淡了。不少人呆在城里,或者出去旅游,不回老家过年,也不会被严厉地指责了。其实,我父母从来不强迫我回去过年,反而劝我不要折腾。他们和一般的农村人不同,不那么在意各种老套的礼数,反而是尊重自己孩子的想法。有这样的父母,是我一辈子的幸运!当然即使这样,我也尽量回去看看,勉强做些应付。
看了个视频,某个最讲究礼仪的地方的农村,凌晨,影影绰绰里,男人们成群结队地拜年,好像都在梦游,而且集体街上磕头下跪,真磕,着实把我惊着了。而有人认为是在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不见得就好,我觉得传统习俗保持的越纯粹,山歌唱的越响亮,舞跳的越传统的地方,肯定是没有完全开化的落后地方,除非是商业化地再现它们。你如果到这些地方投资,我保管你血本无归还叫地地不灵。
有的传统需要保持,但有的就该抛弃。很多人说古人有大智慧,这不能说完全错。但人类进步,正是不法古人才有的。古人有智慧,但没有你想的那么多,而且你不用有什么智慧,早晚你也成为古人。
不忘本,当然有正确的一面。但一个人要真的做出像样的成就,可能就不得不把一些本,比如一些习俗得连根拔了才行。
现代化。全球化,市场化,也是让传统消亡化。传统可以保留,也必然保留一部分。但保留的是一个形式,一个样子,而不是被抛弃的价值内核。
我一向认为,光宗耀祖固然是一种不错的追求,但更重要的,则是为孩子们开辟更美好的未来。而未来往往不能从传统中生长而必打破这种传统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