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及时行乐。据说并不是中国古话,而是从拉丁文过来的。意思是别想太长远的事儿,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什么事情到时候再说,船到桥头自然直等等。

长期以来,我们反感及时行乐。但它确乎是人性的一部分,反感它,但它还是顽固地存在。

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芝加哥大学),就给及时行乐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解释。这个解释用到的核心概念叫双曲贴现。

什么叫双曲贴现呢?比如,今天是2023年8月30号,假定我发善心,想今天给你100万,而如果你能再等一个月,到9月30号就给你110万,那你是选马上到手的100万,还是一个月后的110万呢?

试验证明,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接受100万。因为你想,还要等一个月,时间还怪长的,万一中间出什么幺蛾子,比如我突然就不愿意给了呢,等等,这里有很多不确定性,还是先拿了这100万。也就是认为2023年8月30号的100万的重要性要超过9月30号的110万,于是选择今天,放弃一个月以后的110万。

但是如果假定20年后, 2043年8月30号我给你100万,或者2043年9月30号给你110万,请问你选哪一个?大部分人会选9月30号的110万。因为你可能想,啊20年太久了,再等一个月没啥,再说可能即使到那个时候一个月也赚不了10万,所以就会选9月30号的110万。

其实这两种选择面临的情况是一样的,它的区别是等待的时间不一样。事在当前,就选前面的100万,如果是长久以后,就选择后面的110万。

这个意思就是,对现在来讲,拿到100万相对价值更大。但是2043年的那个100万,相对价值就变小了。

或者说,今天对明天的重要性,和明天对后天的重要性,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事情离我们越近,就越倾向于认为,前一天更重要,离我们越远呢,后一天更重要。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有事总是拖,事到临头了才做。比如我们当老师的都有这个毛病,本来最起码应该早几天备好课,但是大部分老师,我也一样,总是到临上课了,剩一点点时间了才临阵磨枪。

也就说我也是选择了及时行乐。我认为我临时再看一看,而把时间用于其他貌似不重要的事,比如网上看电影,或者说行乐,要比把时间用于备课的价值更大。在这个意义上,拖延症就是及时行乐的另一种说法。

这样的话,就违反了理性人的假设,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理性人嘛。那么塞勒获奖,是因为开创了行为经济学,而行为经济学就部分否定了理性人的假设。如果你是理性的,那么今年的8月30号和9月30号跟2043年的8月30号和9月30号,相对重要性,应该是一样的。但是我们认为是不一样的。时间的长短可以改变我们对相对重要性的认知。这就叫双曲贴现。

所以及时行乐有它的道理。我经常说,你就是好高骛远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你想一想,从小到大你几乎所有的雄心勃勃的想法都没有实现。因此对大部分人来讲,及时行乐才是对的。

但对于想取得巨大成功的人来讲,不要及时行乐,还是应该努力,未来对你来讲可能会更好。

但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讲,有当前的利益就足够了,再努力奋斗也非常可能没有有更好的结果。

因此,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不要有太多想法和计划,及时行乐就好。💸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